新华网南京4月30日电(记者蒋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挥就《牡丹亭》,以情为刃,划破封建礼教的阴霾,成就中国文学史上的至情绝响。

  四百载光阴流转,当古老戏文邂逅现代舞剧,一场关于传统与创新的对话在苏州拉开帷幕——4月30日晚,由苏州文投集团、禾戏剧出品制作,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舞剧《牡丹亭 》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首演。青年舞蹈艺术家黎星、黄佳园率创作团队,以舞蹈为笔、以音乐为墨,在舞台之上重新勾勒这段经典传奇,为古老故事赋予崭新生命力。

  经典焕新 舞剧演绎牡丹情

  演出现场,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内,穹顶灯光渐暗,古琴声裹挟着昆腔余韵流淌而出。

  杜丽娘以“游园”一折登场,水袖化作春愁,足尖轻点成蝶,在虚实交织的园林布景中,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怅惘,化作肢体语言的万千意象。柳梦梅在“拾画”段落中,以足尖勾勒书生的痴狂,与杜丽娘在“冥判”场景中以现代舞对抗命运的张力形成震撼对照。

  舞剧首创的“虚实水雾美学”,将舞台以苏式园林的粉墙金砖构建核心视觉符号,演员在氤氲雾气中起舞,身形随肢体动作若隐若现,将杜丽娘“伤春入梦”的凄美与柳梦梅“生死奔寻”的炽烈,转化为“似真似幻”的沉浸式剧场体验。

  台下观众屏气敛息,深深被剧情与舞台吸引。直至谢幕时,掌声雷动、欢呼不断,足见舞剧对原著情感的精准传递与升华,成功触动了人们心底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据了解,舞剧《牡丹亭》首演于4月1日全网开票,三场演出在开票后一小时内即全部售罄 。小红书#舞剧牡丹亭话题自官宣至开票仅12天单一话题访问量已高达150w+,腾讯视频号官方账号建号当天,官宣主演动态海报视频创下了10w+播放量。

  匠心打磨 传统经典现代表达

  舞剧《牡丹亭》的创作班底实力雄厚,由青年舞蹈艺术家黎星与青年编导黄佳园联合执导,剧作家罗怀臻担任编剧,胡婕、罗昱文、张引等一众人气名角领衔主演,历经二十个月打磨,在尊重原著精髓基础上,于叙事、舞美、角色等方面做了大刀阔斧的创新。

  剧本创作上,以年轻人特有的视角与活力,为古老故事注入新鲜血液。主创突破了传统叙事框架,将全剧分为梦卷、画卷,融入现代舞与芭蕾语汇,昆曲水磨腔与现代电子音效交织,灯光以骤暗、聚光等手法切割阴阳时空,新生代舞者以赤诚演绎赋予四百年经典的年轻张力。

  角色塑造上,大胆突破传统桎梏,将 “花神” 群体从原著中的功能性角色,转化为象征自然与生命力量的意象化表达。杜丽娘游园那一刻,植物给了她生命力;与柳梦梅相遇那一刻,植物开始迸发、生长。春情悸动只在一瞬间,植物生长或需经年累月,而舞蹈恰好可以将这份瞬间与长久浓缩成舞步、动作予以呈现。

  扮演杜丽娘的舞者胡婕说:“丽娘的底色是明媚的、勇敢的。哪怕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将尽,这朵花即将凋谢,她都是绚烂的。”舞者罗昱文尽言柳梦梅“痴”之宝贵,“杜丽娘是为了梦而痴,柳梦梅是为了画而痴。画卷中他知道了夜夜与他相会的杜丽娘并非活人,但他最后还是决定去握着这个人的手,有责任也有担当。”

  舞者们以翩跹灵动的肢体语言,将心中对《牡丹亭》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化作舞台上流转的光影与跃动的诗行,也让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至情绝恋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焕发新生。

  创新赋能 至情至性叩击时代心灵

  舞剧《牡丹亭》首演的成功,是黎星等人继民族舞剧《红楼梦》的新作,再一次探索传统经典作品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

  它以无国界的舞蹈语言,让《牡丹亭》从文人案头与戏曲戏台,走进更广阔的当代文化场域,用青春的创造力与时代的审美语言,印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共融可能,也为更多传统文化经典IP的转化提供了生动范本。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舞剧《牡丹亭》仅凭肢体与光影,就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情’的力量。”苏州文投集团董事长陈龙表示,集团计划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成立文化公司推进国际巡演,同步通过苏州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等院团的海外巡演计划,构建“传统文化当代表达+江南文化国际传播”的双向体系,助力苏州从历史文化名城向全球人文经济标杆城市转型。

  首轮巡演的圆满落幕,并非终点,而是全新起点。未来,舞剧《牡丹亭》接下来将在国内30多座城市巡演近百场,计划于2026年启动海外巡演,首站拟落地欧洲。此外,还将推出苏州文化艺术中心驻场版,结合园林实景打造“沉浸式惊梦之旅”,同时联合中央戏剧学院设立青年创作工坊,培育传统文化创新力量。正如导演黎星所言:“粉墙金砖间藏着的不仅是东方密码,更是跨越时空的至情至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