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4月30日电(记者沈汝发)近年来,南京市溧水区不断建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富民增收。当前,溧水有区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3家,2024年,溧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10元,同比增长5.3%,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4个百分点。在江苏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溧水在2023年度全省综合排名第一的基础上,2024年度继续获得争先进位区。

  产业化助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特产。近年来,溧水形成以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现代茶、草莓、蓝莓为主导的一批特色农业产业,稻米、绿色蔬菜、草莓产业已达十亿级规模。立足资源禀赋,溧水正以产业化为抓手,聚焦品种研发、基地建设、加工提档等重点环节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加速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小草莓长出大产业”。近四十年来,溧水先后引进十多种优质草莓品种,打造了金色庄园草莓、无想田园·溧水草莓、傅家边、天使美莓等一系列品牌。截至目前,该区草莓种植户超5000户,种植面积近2万亩,年产量近2万吨,年产值近10亿元。

  像规划“工业园区”一样规划“农业园区”。位于溧水白马镇的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农高区,聚焦生物农业、农产品特色加工、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业科技服务、未来食品产业等方向,拥有11.5万亩特色产业基地、41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涉农企业,累计承担农业科技项目370多项,取得农业科技成果850多项。

  在此基础上,溧水以全域农高区理念推进“一区多园”建设,已经在石湫、东屏、永阳等镇街打造了一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构建起“科技+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从生产种植向食品加工产业延伸。白马镇依托30多年的黑莓、蓝莓(简称“两莓”)种植基础,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已有8家企业从事“两莓”加工,产品涉及果汁、果酱、果酒、果干、原液等,打造出“宝生源”“中亮”“优果维”“双吉百瑞”等品牌。

  此外,溧水还积极引进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中饮巴比、道格勒等相继在此设立生产基地。“2022—2024年度企业上缴利税超3500万元,实现本地采购1亿元。未来,我们期望引领行业向集约化生产、连锁化销售、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在带动上游初级农产品稳步增收发展的同时,不断推动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和溧水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中饮巴比子公司南京中茂食品有限公司(巴比食品南京鲜食中央厨房)人事行政部总监凃小兵说。

(图为巴比食品南京鲜食中央厨房)  

  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美丽经济

  梅花山、牡丹园、桃花林……万亩花海美不胜收。今年春天,溧水以花为媒,将特色农业融入乡村旅游,从游园赏花到草莓采摘、炒茶,农文旅深度融合为溧水带来住宿、餐饮、旅游等多个业态的消费增长。

  “我们通过整合农业、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溧水特色的品牌项目,构建起农文旅体学全链条体验场景。”溧水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负责人袁航说。今年2月,“溧水精品休闲农业线路”推出,以草莓生态休闲旅游为特色,串联草莓采摘、田园观光、生态研学等特色体验,结合赏梅花、采草莓、品农家乐、住民宿等系列活动,为市民游客带去良好观光体验的同时,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和特色农业园区增收。

  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农文旅融合无疑成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溧水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不断拓展“休闲农业+”内涵,例如,和凤镇以“串珍珠”思路,依托石臼湖生态廊道开发了臼这里·湖畔民宿、花火露营公园等一批涵盖休闲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等在内的农文旅项目;洪蓝街道培育生态观光游、休闲采摘游等乡村旅游业态,2024年全年吸引游客达410万余人次。

  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民房变民宿,农文旅融合发展正持续助力溧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色,迸发出全域乡村旅游的新活力。

  优势产业带动“家门口”就业

  走进溧水区白马镇的省级绿色优质蓝莓基地,一垄垄蓝莓种植苗映入眼帘。“这是我们今年实验的品种,成功后会向农户推广。”南京双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辉说。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经形成了一条从蓝莓研发、种植到加工的产业链,并以名下“南京苏辉果蔬专业合作社”为服务纽带,与基地农户对接,提供种植技术服务,采用保护价格收购散户的蓝莓。据了解,该公司承担着溧水60%以上的蓝莓收购任务。

  双吉公司还与两家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了黑莓、蓝莓产业化联合体,发展“两莓”家庭农场20多家、专业合作社11家,采取“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订单农业模式,吸纳本地农民就业,2024年全年“两莓”产业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4万元左右。

  以产业带动就业,加快推进全区共同富裕。在晶桥镇,富财圩水产园带动周边1000余人开展水产养殖;高标准有机蔬菜产业园吸收周边100多名农民务工,人均年收入7万元;芝山富硒产业园年带动村民用工3.5万人次,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200万元;雨花茶非遗文化园带动园内采茶人员人均季收入增加8000元。

(图为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牡丹园)

  值得一提的是,溧水还积极推动特殊教育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带动特殊人口就业。当地特殊教育学校实验基地一方面链接农业企业,展开农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以打造牡丹园农文旅项目为契机,让毕业生在园内就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