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2024年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十佳案例”和15个“优秀案例”名单,由江苏省知识产权局报送的2个案例分别入选。此前,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征集评选了一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秀案例,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专题介绍相关案例。

  近日,江苏省发明协会《专利分析助力高校专利转移转化》案例,入选江苏省2024年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秀案例。该案例表明,为落实国家及省级专利转化政策,江苏省发明协会服务常州大学,通过完善专利信息管理、构建评价体系、搭建运营平台等多维举措,帮助高校盘活存量专利资源,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完善专利信息管理体系

  江苏省发明协会牵头协助常州大学构建了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数据库,不仅实现了对存量专利的全面梳理,还帮助学校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动态。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学校可以精确锁定各技术领域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指导后续研发工作,提升专利的整体质量。

  为实现专利信息的集中管理,协会指导常州大学构建了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建立了专利申请前评估机制。该系统不仅对海量专利数据进行有效整合,还帮助研发团队在专利申请前就进行质量把关,确保从源头上提升专利商业化价值。同时,系统化管理也为后续专利推介和转移打下坚实基础。

   建立专利转化评价及分层管理机制

  针对常州大学的存量专利,江苏省发明协会指导学校构建了一套专利价值评估系统和数学模型。通过这一系统,学校实现了专利的分层管理,对高价值专利进行精准筛选,为后续转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利用产业化前景评价反馈机制,学校能够及时调整转化策略,进一步挖掘专利在市场中的潜在价值。

  在专利评估的基础上,常州大学与协会联合建立了专利登记、筛选与匹配平台,编制完成《常州大学存量专利推介手册》。该手册详细记录了各专利的状态、技术方向和产学研合作基础,为供需双方对接提供了清晰指引,实现了从技术筛选到市场推广全流程管理。

   打造专利运营与人才培养平台

  为进一步提升专利转化能力,江苏省发明协会定期组织专利管理、技术评估及运营策略培训,使常州大学和企业对专利转化流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举办专利运营与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不仅促进了高校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还利用专利技术分析报告,特别是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专项调研中,助力常州大学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在搭建完专利资源库后,协会制定了差异化推广对接措施,将经评估的高价值专利匹配至400多家企业。此次对接不仅签订了141份专利运营合同,还使学校与市场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专题对接会、专利展示与拍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使高校科研成果更快转化为企业实际生产力,有效提升了专利运营的效益。

  助力高校科研成果高效落地

  截至2023年12月,常州大学累计实现专利转让429件(总金额1220.667万元)、专利许可204件(总金额142.5万元)以及作价入股3件(合计300.68万元)。其中,高丙莹、纪俊玲等团队的技术转让项目累计帮助相关企业新增利润超数亿元;徐德峰团队的技术则助力当地创造了500余个就业岗位。学校在专利转化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生动典范。

  江苏省发明协会引导常州大学建立了“技术承载、运营需求、资本助力”三轮驱动的合作模式,以及专利导航、资产托管、金融服务、投资运营和专利交易“五位一体”的运营体系。这一模式以专利大数据分析为依托,从专利筛选、评估到转移推广实现全链条作业,实现了高校科研成果的高效落地,更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开辟了新路径。(张本甫 朱雨霖)